星座?占星?兩者傻傻分不清!

前些日子再搭高鐵前往台北的車上,坐在我一旁的兩個年輕女生正在此起彼落的討論手機app上的每日星座運勢。我依稀記得的對話如下:

A女:它上面說巨蟹座的人今天的愛情運勢不錯耶!這次工作坊妳要好好把握機會,畢竟上次你提到的那個處女座男生這次應該也會出現喔!

B女:妳說他喔!我是覺得他工作能力很強而且人也很和善,但是交往的話….(停頓一會),像XXX的男友就是處女座的,交往之前看不出來,交往後就真的很難搞,個性神經質又愛鑽牛角尖…。

兩人後續一大段對話主題,便圍繞在她們朋友圈裡每個人的男友星座上,等到車廂上的字幕跑出抵達台北站時,她們已經細數完十二星座男友的所有缺點。我望著兩人下車後仍聊得起勁的背影,細細咀嚼她們車上的對話內容,覺得有種日常生活中不斷重複出現的似曾相似感—包含在我自己身上。

想當年還小時,我也是抱著市面上常見的討論十二星座書籍,見到同學或朋友時便劈頭問對方的出生月日,試圖迅速地藉由對方的「太陽星座」把對方對號入座,接著就是覆誦那些耳熟能詳的星座用語:「他是天蠍座,所以很會記恨」、「他是雙魚的,所以當戀人一定很浪漫」、「他是金牛座,所以一定很愛錢」…..這類彷彿「標語」式的星座特色論斷想必很多讀者也耳熟能詳,甚至在當今台灣社會,許多人也能背誦出這些「星座經典名句」。但有趣的是,我們好像不曾仔細探問過這些說法的緣由以及立基的論點為何;事實是,上述聽起來頗為「刻板」的星座描述,其實都是擷取自西洋占星(Astrology)這門古老的學問,並且片面或節錄占星師論述的一小部分而渲染化的結果,加上今日這種追求快速、效率與話題性的現代社會,大家對於資訊與知識的來源都有速食主義的傾向,配合媒體推波助瀾的影響下,一般大眾對於占星的理解就是「等同」或「只有」星座而已,然而就占星這門學問而言,星座只是占星的三大主軸其中之一罷了(另兩者分別是星體與宮位)。真要說的話,占星這門學問中最重要的角色還是星體,其中又以我們平日耳熟能詳的太陽系中的成員,以及外加地球衛星的月亮最為重要。而我們一般在口語表達與詢問所說的「某某人是XX座」,指的就是他的太陽坐落其上的星座。

當然對於普通人來說,將占星「等同於」星座並無可厚非(畢竟又不是每個人都立志當占星師),誠如俗諺所云「術業有專攻」所述,人類社會各個領域的知識和技術對於非領域內的門外漢來說,往往只能用最淺顯、表面的方式來理解,除非真的深入踏進門檻內,我們才會發現裡面是如何「別有洞天」,其他學問是如此,占星當然也不例外。

上文拉拉喳喳談了這些星座「不等於」占星到底有什麼用意?誠如俗諺所述「盡信書不如無書」,事實上我是想替各位初次認識到占星的讀者預先打個預防針,也就是往後面對市面上眾多的「太陽星座論述」的書籍或說法時,能夠意識到對方或書本上講的是「單一」星體(太陽)坐落在某某星座的詮釋,而非等同於你這個人命盤的「全部」,其實各位筆者腦筋轉一下,如果只把所有人用出生日期劃分成12種類型,這種分類也過於簡略和片面,不但會造成許多人覺得「我覺得自己根本不像我的(太陽)星座」這樣的誤解,甚至覺得星座(占星)只是一種唬爛人的心理玩意,那就著實錯失了這門古老學問所帶來的功用與啟發。